栏目分类
胃病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困扰,从胃胀、反酸到慢性胃炎、胃溃疡,看似“小毛病”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中医认为,胃为“水谷之海”,主受纳腐熟食物,其功能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。若气机不畅、脾胃虚弱,便易引发各类胃病。
一、胃病为何“偏爱”现代人?
1. 饮食失节:脾胃的“隐形杀手”
过食生冷:冷饮、冰镇食物易损伤胃阳,导致胃寒气滞,引发胃痛、腹泻。
暴饮暴食:加重脾胃负担,食物积滞化热,出现口臭、便秘、反酸等症状。
饮食不规律:饥一顿饱一顿打乱脾胃节律,长期可致胃黏膜损伤。
2. 情志失调:胃病的“情绪密码”
中医讲“肝气犯胃”,长期焦虑、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诱发胃胀、嗳气、两胁胀痛。
3. 劳倦过度:耗伤脾胃之气
熬夜、过度劳累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,表现为食欲不振、乏力、面色萎黄。
二、胃病分型:你是哪一种“胃”?
中医将胃病分为多种证型,辨证施治是关键:
1、胃寒证:胃痛喜温喜按,遇冷加重,伴呕吐清水、四肢不温。
2、胃热证:胃脘灼痛,口苦口臭,大便干结,喜冷饮。
3、食积证:胃胀拒按,嗳气酸腐,呕吐未消化食物。
4、肝胃不和证:胃脘胀痛连及两胁,嗳气频繁,情绪波动时加重。
5、脾胃虚弱证:胃痛隐隐,食欲不振,神疲乏力,大便溏稀。
辨证要点:需结合症状、舌脉综合判断,例如舌淡苔白腻多为寒湿,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。
三、中医调胃:行气、理气、顺气、通气
中医调理胃病的核心在于“调气”,通过疏通气机、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来缓解症状。
1、行气:化解胃胀“开关”
代表药物:陈皮、枳壳、木香,可促进胃肠蠕动,缓解胀满。
食疗方:陈皮山楂茶(陈皮5克,山楂10克,沸水冲泡)。
2、理气:疏肝和胃“调和剂”
经典方剂:柴胡疏肝散,适用于肝气郁结型胃痛。
日常调理:按压太冲穴(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),疏肝理气。
3、顺气:降逆止呕“灭火器”
适用症状:反酸、嗳气、恶心呕吐。
推荐药物:旋覆花、代赭石,可平肝降逆。
4、通气:温胃散寒“暖宝宝”
适用症状:胃寒隐痛、喜温喜按。
外治法:艾灸中脘穴(脐上4寸),每次10-15分钟。
四、胃病用药:中成药如何选?
中成药因服用方便、疗效确切,成为许多患者的选择。需注意:
辨证用药:如胃寒证宜选附子理中丸,胃热证宜用黄连上清丸。
避免长期依赖:症状缓解后应通过饮食、情志调理巩固疗效。
经典推荐:温胃降逆颗粒
组方特点:以肉桂、高良姜温胃散寒,配伍枳壳、陈皮行气止痛,适用于胃寒气滞型胃痛、呕吐酸水。
适用人群:胃脘冷痛、遇冷加重、喜温喜按者。
注意:胃热灼痛、口干口苦者慎用。
(提示:本文仅作科普,用药需遵医嘱,切勿自行服用。)
五、养胃“四部曲”:未病先防是关键
1、饮食有节
三餐定时定量:早餐吃好(如小米粥、鸡蛋),晚餐清淡(七分饱为宜)。
忌口清单:生冷(如生鱼片)、辛辣(如辣椒)、黏腻(如年糕)食物。
2、情志调养
疏肝解郁:通过冥想、瑜伽、太极拳缓解压力。
避免“情绪化进食”:生气时进食易导致气机郁结,加重胃病。
3、起居有常
规律作息:子时(23:00-1:00)入睡,利于脾胃休养。
适度运动:散步、八段锦可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脾胃功能。
4、穴位保健
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3寸):调理脾胃“万能穴”,每日按揉5分钟。
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:缓解胃痛、恶心,按压至有酸胀感。
结语:胃病需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
胃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,中医强调“治未病”,通过调整饮食、情志、作息,配合适当药物,可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。温胃降逆颗粒作为一款经典中成药,以温中散寒、行气止痛见长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愿您读懂胃的“语言”,用中医智慧守护脾胃健康,让生活“气顺胃安”!
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5/07/05一盒中成药, 堪称中药中的“吗丁啉”, 行气、理气、顺气、通气!
- 2025/06/23最大愚蠢:用别人的脑子,思考自己的人生
- 2025/05/25我的家乡我建设|把普法宣传“搬”到线上
- 2025/05/23腾讯(ADR)(TCEHY.US)5月2日收盘报63.95美元/股,涨4.29%
- 2025/05/21龚俊 "可持续时尚" 实验: 环保与商业的双赢案例